深耕計畫摘要

計畫摘要

經濟部在重點產業當前人才供需情形的調查報告中提到5+2暨數位經濟相關產業當前的人才供需情形,業者認為較多人才不足的產業包括智慧機械產業、生醫產業人工智慧應用服務產業;臺灣於107年邁入高齡社會,在此趨勢之下,未來國人對於醫療質與量需求均將持續增加,在「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推動下,108-110年生醫產業人才需求逐年穩定成長,平均新增3,028人。人工智慧應用服務產業由於網路品質提升與普及,以及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科技興起,加快產業朝數位化、智慧化發展進程,進一步帶動產業投入人工智慧的研究與開發,推估108-110年人才新增需求逐年上揚,平均每年1,737人。非5+2暨數位經濟之11項其他重點產業於108-110年均有新增人力需求;其中健康福祉產業居第3,平均每年新增需求2,020人。本校自成立以來即以培育現代醫療技術專業人才為目標,因應時代進步潮流,本校積極整合組織資源、發展健康產業特色及提升整體競爭力,自我期許成為中臺灣培育健康產業專業人才的領頭羊,進而成為全台健康產業類最知名的科技大學。109學年度設立人工智慧健康管理系發展AI在健康管理的應用AI技術應用於醫療機構管理生活型能管理與監控培養跨AI與健康管理人才本校發展至今所有15系培育之人才皆符合當前重點產業之需

本校長年在追求卓越與深耕產學合作目標引導下,辦學聲譽逐年提升。然高職已無對應的醫護科別方便本校招生,致學生面有生源分歧、學生學習動機差異大、平均素質下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比例高等問題;教師面有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期待有落差,教師研究與產能不足等難處;資源面則遭遇醫護學校辦學成本高但政府對私校獎補助減少,致教學與研究資源日益下降等困境。本校深刻瞭解須加速教學創新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躍升辦學特色、引進多方外界資源,及持續深耕健康產業、在地人才培育,方能提升辦學成效突破困境與永續發展。因此,本校校務發展計畫亦朝此等方向持續推動

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本校校務發展計畫發展願景及目標一致強調有i有愛以「師生i教學 全面超連結」為主題,利用3i’s:智慧化(intelligentization)、產業化(industrialization)、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策略取向,發揮教育愛,全面連結在地、國際與未來以更有效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並發展本校特色,成為中部地區培育健康產業專業人才的領頭羊。俾共同提升高等教育價值,達成提升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厚實學生專業就業力。含四分項計畫十二項子計畫。

分項計畫A:深化 i 教學 - 落實教學創新,啟動中臺智慧領航

子計畫A-1π型人才深耕厚植計畫;

子計畫A-2:職人精神深耕培育計畫;

子計畫A-3:創新教學深耕精進計畫;

子計畫A-4:創跨雙引擎深耕驅動計畫。

分項計畫B:深耕 i 產學 - 發展學校特色,整合中臺在地鏈結

子計畫B-1產學攜手共創價值計畫;

子計畫B-2放眼世界揚帆國際計畫;

子計畫B-3量能提升特色躍昇計畫。

分項計畫C:深入 i 公益 - 提升高教公共性,深化中臺人文關懷

子計畫C-1:完善就學協助促進社會流動計畫;

子計畫C-2:優化教研人力提升教學品質計畫;

子計畫C-3:校務專業管理落實高教公共性計畫。

分項計畫D:深植 i 社會 - 善盡社會責任,展現中臺服務學習

子計畫D-1:友善老少中臺有愛關懷計畫;

子計畫D-2:服智心領中臺3i(愛)服務學習計畫


為確保本計畫順利執行達成短中長程目標,本校根據PDCA與目標管理品管模式及管理思維,除由計畫執行單位成立任務小組,每月進行計畫執行追蹤管考,並成立校級的「高教深耕計畫管考委員會」每年二次定期檢視各子計畫績效指標的執行與達成情形,針對未能如期達成的績效指標提出改進建議與修正,以及對於超過預期的績效指標設定更高的標,以落實整體目標,打造本校成「健康產業優質人才培育基地」。

經過107-110年度推動執行後已有亮眼成績產出,本校繼續以校務發展為基礎並依據執行經驗及問題檢討進行推動策略之調整。執行重點在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特色,加強與產業需求連結,確保學生就業競爭力,以達到深化具本校特色之教學品質改善措施。主要推動方向包括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改善教學品質提高學生學習自由度及專業主修彈性培養學生創新創意能力、及培養學生具使用及運用程式語言能力111年度持續培養學生以數位科技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核心能力。預期達成教育目標與學習成效結合:使學生具備面對未來之就業力及應變力;資源共享與產業鏈結結合:提升教師研發能量、強化學生實作能力、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展現健康醫護特色競爭力;特色凸顯與體制建立結合:以建構完整涵蓋高教公共性重要議題之全方位策略,進而提升高等教育對社會之可利用性及有效性;在地文化與服務學習結合:以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協助學生成長及在地產業發展與升級。